首页 > 职工风采 > 劳模先进

劳动最光荣·奋斗正当时丨首府劳动者风采展侧记之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曹智勇

发布时间:2025-07-24  来源:

曹智勇,现任中国共产党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党刊编研中心主任。他以脚下的泥土丈量初心,用手中的实干绘制民生画卷,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把共产党员的忠诚镌刻在广袤乡村。荣获“呼和浩特市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心系百姓 攻坚一线筑牢脱贫根基

2016年的黑浪壕村,贫困的阴霾笼罩着5个自然村。主动请缨驻村的曹智勇,带着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逐户走访的脚步里,装着285户分散安置、71户集中迁入互助幸福院的搬迁蓝图;千言万语的沟通中,藏着“生态移民”的长远考量。他把村民的疑虑当考题,把搬迁的难点作支点,用“磨破嘴皮、跑断腿”的韧劲,让村民看懂了“挪穷窝”才能“换穷业”的道理。

这份担当很快化作更大的责任。因实绩突出,他挂职二份子乡党委副书记、扶贫办主任、驻村工作总队长,扛起全乡脱贫攻坚的大旗。从一村一户的琐事,到全乡全域的规划,他始终站在最前沿,让“为民”二字成为攻坚战场上最鲜明的旗帜。

实干兴村 产业造血激活乡村动能

二份子乡的风里,藏着曹智勇培育的“脱贫密码”。他深知,产业是拔穷根的利刃,必须量体裁衣。

养殖场配房里,改造的豆腐加工设备转动着民生期盼--每天200斤豆腐,160元净利润,既解了村民吃豆腐难的愁,又让村集体有了“活水源”。蔺家圪卜村的扫帚厂里,改良的机械吞吐着野生芨芨草,3元成本的原料变成20元的成品,1万多把扫帚销往市县企事业单位,让“草疙瘩”变成“金疙瘩”。

纳令河村的蒸笼里,升腾着红小麦的香气。他组织妇女按标准蒸制的馒头,敲开了种植基地和风电企业的大门,收益比面粉翻番,让“好粮”真正变成“好钱”。更妙的是那32头肉牛的循环养殖--利用闲置棚圈和剩余资金,从大旱中低价购入的牛群,当年就卖出16头,净赚6.2万元,如今规模已达135头,每年都给村民带来新惊喜。

旧校区改造的鸡舍里,2000羽鸡鸭唱响致富歌。他自筹资金的投入,不仅带动村集体经济,更给留守老人和无劳动能力者送去“不跑腿的收益”,让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情暖民心 细微之处彰显为民本色

在曹智勇眼里,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村委会门前的垃圾堆,曾是村民的“心病”,他自掏12万余元,调来机械、组织人力,让2355平米的活动广场从废墟中崛起,成为村民跳广场舞、话家常的幸福舞台。

村民吃菜难的抱怨,他记在心上。多方协调修复大口井,再投6.3万元建起1.5亩蔬菜大棚,让新鲜蔬菜从地头直接端上餐桌。数字党员活动中心点亮了学习之光,驻村工作队的厨房飘起了烟火气,75件环卫用具让村庄换了新颜。

他的目光始终牵挂着特殊群体:协调医院、残联上门服务,为5名残疾人办下残疾证和护理补贴;帮助2名智力残疾人完成手术,让五保户住进温暖的集体供养点。多年来,33万元的帮扶慰问物资,像一股股暖流,淌进了最需要的地方。

2018年底,二份子乡及帮扶村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评估验收,脱贫摘帽;2020年7月,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普查验收。这份成绩单,是他用真心换来的民心答卷。

接续奋斗 振兴路上续写担当新篇

脱贫攻坚的硝烟未散,曹智勇已转身投入乡村振兴的新战场。回到本职岗位的他,脚步从未停歇。

53具太阳能路灯,把乡村的夜晚照得透亮;20余件垃圾器具,让村容村貌更整洁;帮村民卖掉2万余元农副产品,让丰收的喜悦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主题教育中,他到包联社区翻新24件居民桌椅,为帮扶村办下5件实事,把“为民”二字刻进日常。

从黑浪壕村的泥土到乡村振兴的蓝图,曹智勇用赤心映照初心,以实干诠释担当。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件民生小事里,写就了先进工作者的不凡篇章--这篇章里,有共产党人的忠诚,有为民服务的热忱,更有新时代奋斗者的模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蒙ICP备114005003号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10402000107 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