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新闻网6月25日讯(记者 闫鑫)6月25日,“呼和浩特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举行。
回望百年光辉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府经济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始终围绕当好自治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聚焦聚力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持,不断在提速增效上创造“奇迹”,综合实力始终走在自治区前列。
2020年,全市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达到2800.7亿元,位居全区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656元,以全国万分之十八的土地、千分之二点四的人口,创造了年均增长5.9%的GDP,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向好态势。农业生产从初具规模向产业化纵深发展,“中国乳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市粮食产量实现9连增。工业发展从稳步提升到实现跨越式创新,工业结构从传统行业支撑向多行业优化调整,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9.0%和5.9%。科技创新构筑新优势,以硅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历史新高。服务业从“单打独斗”向“互联网+”持续融合,2020年相比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加了243.6亿元,年均增长9.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区首位,从2012年的720.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32.9亿元。改革开放从多点突破向全面深化推进,全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截止2020年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户数达50505户。开放型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1.3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5.3%,年均增长2.9%。人民生活水平从基本小康迈向全面小康,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市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历史性的消除了绝对贫困。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共计脱贫26280户55452人,207个贫困村(其中:自治区级贫困村67个,市级贫困村140个)全部出列,2个贫困县武川县(国家级)和清水河县(自治区级)全部摘帽。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0.7亿元,人均GDP超过8万元,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上游。2021年,全市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调结构、转动能、促升级,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9%;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2%,有效克服疫情影响,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持续向好。
建党百年来,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工业总量持续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由1248.2亿元增长到2069.9亿元,年均增长6.5%。工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9%,一直保持全区第一位。优势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乳都”升级发展成效明显,全市电力装机容量1461万千瓦,电力发、送电量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生物医药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全球领先的单晶硅产业基地现代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制造、半导体硅材料、服务器制造等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工业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由99.9亿元增长到195.6亿元,年均增长8.8%,利润总额排名全区第2位。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工作在助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上,围绕绿色种养殖高新技术集成示范、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技术瓶颈,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培育蒙清、草原御驴、燕谷坊、稼泰等一批本地企业和品牌。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乳产业始终引领全国,相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产品迭代更替、推陈出新。在新能源领域,通过支持新产品研制和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在太阳能单晶硅、半导体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电站及光伏配套产业技术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成果频出,得益于呼和浩特市采取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健全创新体系等一系列措施。
多年来,呼和浩特市逐步加大科技创新经费,财政性科技投入对引导和拉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政性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同时,呼和浩特市还不断创新财政性经费的支持方式,采取科技项目资金、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和政策兑现项目资金的“组合拳”鼓励创新。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全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195家。此外,全市累计拥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441个,成为引领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引擎。